來源:辦學一點通
作者:王鴻遠
失敗的故事大同小異,可以不聽,但是“失敗的原因”,你不能錯過。
從新東方到自主創業,從高峰人流失到人,這位培訓機構的校長有著怎樣刻骨銘心的體驗?
我叫Bruce,年從新東方辭職,去了一家中型機構當教學總監,干了一年,心理一直不平衡,我為這家機構創造了將近*的營收,年薪連*達不到,在種種不如意的情況,我又辭職,站在人生將近歲的分水嶺,我又迷茫起來:我難道一直為機構打工?我除了教學,自己一無是處?
機緣湊巧下,我之前教過課的位學生家長找到我說:朱老師,你教教我們孩子吧,我們孩子跟著你學我們比較放心。就這樣,我在居民樓租了一個三室一廳的房子一個月,開始正式開始了辦學生涯。
我所在的是一個二線城市的郊區,家長的消費習慣培育得相對完善,我的機構教學質量又有相應*,學員不斷增加,三年的時間我的*達到了人,又在原來的基礎換了面積更大的辦學教室,轉折點發生在年,從年起,我的*開始銳減,年*已經跌落到人,年*更是斷崖式跌落到人,我痛定思痛發現在這五年內,我犯了四個“刻骨銘心”的錯:
.競爭壓力之下,盲目擴張
年新東方等頭部機構蜂擁而至,地方性的品牌也入駐了我機構所在的地方,外部招生壓力徒然增加,更讓我措不及防的是低價課的價格戰,幾乎都是學一個月的課程,*一下子流失人。
在這種情況,我提出了在市區建立新校區,擴大新的業務緩解競爭帶來的壓力。
在市區建立新校區后,帶領骨干老師集中進行新校區的密集宣傳,但是讓我始料未及的是市區競爭壓力更大,甚至出現學習一個暑假的課程,后我不得不加入價格戰,僅靠特價作業輔導班輔導一個學期收了名學生,這點錢連老師的工資都不夠。
由于骨干老師長期跑開拓市場,得不到應有的分成,造成了新校區老師的大量流失,而我的精力主要放在新校區,老校區*減少,老師工資銳減,老校區又出現老量離職現象。顧此失彼,我不得不把新校區提前關了,重新轉到老校區的運營,但這時*已經降到了人,老師就剩下教學總監和我。
.后端服務不健全
我的機構一直實行的是"不退費"原則,就是學員進來之后即便中途退學也不會進行退費。學員都是老帶新介紹來的,大部分家長加了我微信直接轉款,催簽合同都是忙于各種事情一直不來簽合同,口頭*的合同,后續退費給我帶來很大的困擾。
個別退費,還是有精力應對的,但是超過個之后,就疲于應對了。
尤其是年全國“嚴整”階段,家長動不動就以去*起訴,或者找媒體曝光為由,要求退費,后實在沒辦法只能退費,但是在退費金額上發生了很大的分歧,我這邊是要求扣除教師工資,教室使用費后計算退費,家長只想*上多少課來計算,中間的溝通占了我很大的時間,往往凌晨兩點鐘還有家長找我談退費的事。
.教師培養不成體系
在初期機構發展中,我*公立學校的老師兼職教學,公立學校的老師能帶來一定流量*,具有一定的影響力,對于機構前期發展有促進作用。但是后期我發現公立學校老師課時費能占到學費的,*實在太高了。尤其是年*整治培訓機構時,根本就找不到公立學校的老師愿意兼職的。
后期我就自己帶新老師,*培養新老師的模式,逐步穩定團隊,但是一般一個新老師一旦成熟后,轉身就會入職到更大的機構里面,而且部分后老師個性十足,動不動就辭職,這使得我的教師培養*居高不下,一直沒有好的解決辦法,一旦突然出現*銳減時,就會出現大面積老師離職的現象,老師的離職也會帶走部分*,這也是我*銳減的另外一個原因。
.招生體系不完善
會教學的老師不會招生,這是業界給擅長教學的老師下的定論。
起初我一直認為只要好好教學,孩子出了成績有好口碑自然會有家長給我轉介紹,前期這種理念也使得我的*不斷地增加,機構規模也不斷擴大。
由于我們是做初中階段的英語和數學培訓,前期初一初二的轉介紹比較多,到初三升到高中后,我們第二屆*就開始減少了,因為轉介紹都是*屆*介紹同一屆的,使得我們的空檔期*跌落,這也是*減少的一個原因。
寫在后
如今我已經砍掉了新校區,專心開始做老校區的招生,近也開展了一些招生活動,但是與大機構價格戰,我們一直沒有加入,怕被拖死。相反我們把價格由原來的中等水平*到中上等水平,*也由低谷期的人提到了人,我相信只要做好教學質量,后續*不會發愁的。